疫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改变,无极荣耀官网筘有人在疫情中找到了打破瓶颈的爆发点,实现小目标找到了人生方向,也有人因为和家人相处久了矛盾激增,工作压力大了心情抑郁,感觉春天到底在哪里啊……
也许疫情会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但却不会改变春天的如期而至。无论发生大事小事,只要够正视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妥善解决问题,春天就在我们的心里。
疫情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开通了公益的24小时抗击疫情心理援助热线,无论深夜还是午后,都有专业的心理医生陪伴求助者寻找春天。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案例故事
小儿不懂疫情重
哭哭闹闹要出门
“为什么你们都能出去,就是不让宝宝下楼?”每天,杨女士都要面对4岁儿子小宝的灵魂拷问。
小宝活泼好动,疫情期间,户外活动变成了家里的上蹿下跳,但仍不能让小宝完全放电,每天心心念念出去玩,不能出去就又哭又闹。
“从早上六点半玩到晚九点,小宝还不满足,天天发脾气。”杨女士表示,感觉孩子憋得暴躁了,担心长此以往会引发健康问题。
■解惑支招
高质量陪伴
耐心满足心理需求
1.告诉孩子为什么“家里蹲”。
对于低龄儿童,一定先得让他们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能上班了、爷爷奶奶能下楼买菜了,而他们还是不能外出。可以通过阅读疫情绘本、看科普小视频、制作“抗疫”手工等方式带他们一起了解疫情知识,增强防疫观念,引导孩子明白“家里蹲”的意义。
2.认真陪伴,关注孩子内心需求。
许多家长虽是在家陪娃,同时还在处理工作或进行手机社交……这只是陪同,而非真正的陪伴。孩子虽小,也能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情感投入,并不喜欢敷衍的陪伴。
建议家长陪伴孩子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互动,关注并充分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当孩子更喜欢在家玩时,也就不再执着于出去玩了。
3.动静结合,满足儿童运动需求。
家长可准备一些“无声运动器械”,无极4荣誉如瑜伽球、无声蛙跳绳等,或在家里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爬跳运动,带娃在家放电。
到底谁先让步?
娘俩僵持了一个月
高二学生浩浩成绩优秀,但疫情期间在家线上学习时经常偷玩游戏,导致成绩下滑。娘俩就此发生争执——
妈妈认为浩浩已经高二,应放下游戏,全身心学习;浩浩则一反乖巧常态,表示如果不让自己玩游戏,就连课都不上了。
“最后我们各退一步,上完课可以玩游戏。”双方僵持近一个月后,娘俩终于达成了一个约定。但妈妈仍在纠结,如此叛逆的浩浩是否出现了心理问题……
■解惑支招
家庭关系 保持边界
父母与子女相处更和平
首先要纠正一个说法,这不是各退一步,而是之前双方侵占到了对方的边界里,现在要树立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许多父母都认为自己要对孩子负责,孩子做的每件事都事无巨细地指导、管教甚至为其规划人生,还美其名曰“为你好”。把控制说成爱是这个世界最常见的谎言之一,而且我们很容易信以为真,并因此受伤或伤害别人。
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人能对他人的人生绝对负责。父母强迫孩子做什么,或孩子要求父母怎样,都突破了边界。当然,这不是说可以纵容孩子懈怠学习或做错事,如果学习是孩子当下生活的重心,不学就要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而不是孩子不让家长阻挡自己玩游戏,学习下降后还得让父母承担后果,弥补过失。
建议父母和孩子能平等沟通协商,先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把信任和主动权交给孩子,同时也告知责任和后果。保持彼此的边界感,做良性约定,能帮助孩子更好成长,也能帮助家长能留一些时间和空间来关照自己,双方相处也更和谐轻松。
工作生活两头挑
中青年压力山大
近期,还有许多咨询电话来自工作生活两头挑的中青年。有人表示,受疫情影响,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变化很大,带来了经济压力,还有很多人表示,特殊时期居家生活的增加,让育儿、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矛盾集中爆发。总之,心理压力很大,严重者还有了一定程度的抑郁。
■解惑支招
正视压力 踏浪而行
正念减压 “包治百病”
生活永远都充满不确定性,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正确看待,理性分析,无极多少年了消除灾难化认识,在接纳并在提高自我心理耐受的同时寻求解决,在危机中寻找机会,踏浪而行。
在这努力的过程中,三件小事可以帮助我们平稳心情:
1.饮食起居,充足睡眠,规律生活。
2.强化社会支持,打造“阳光朋友圈”,遇事可倾诉不孤单。
3.正视自己的内心需求,正念减压,自我关怀。
中青年人无论在家庭还是单位,都是中流砥柱,面临各方面压力。在承担了多种角色的责任之后,还要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做好自我关怀,遇到问题及时自我疏导,减轻压力,幸福生活。
疫情期间,许多心理机构在网上推出了公益心理疏导课程,不妨学习一下。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事情来安抚内心,比如买个自己喜欢已久的包。在心理学中,“包治百病”还真不是一句玩笑,可有效起到自我关怀的作用。
明知不可以
却总想出去
“医生啊,以前也没觉得自己特别爱出门,怎么疫情期间,明明知道要减少外出,但就是特别想出去看看呢?”近期,我们还接到了一些这样的心理咨询。
一些居民尤其是老年朋友,感觉在家怎么都不得劲,没事干、憋得慌,就想出门转转,但自己也觉得这种想法和行为很“拧巴”,担心自己是不是在家太久憋出了心理问题。
■解惑支招
影响心情的是“被动”不是宅
享受当下,用行动活化生活
有的人在家宅多久都很享受,有的人却觉得居家等于受罪;有的人以前不爱出门,如今需要减少外出的时候却特别想出门……这都很正常。
一来人与人性格不同,有的人性格比较宅,有的人则比较喜欢外出交际,居家隔离有不同的情绪反应,都很正常。
其次,疫情期间减少外出是一种“被动宅”,与平时休假时自己主动选择不外出度假的“主动宅”是完全不同的。尤其较长时间的“被动宅”,的确更容易让人感觉烦闷,当看到窗外的树和鸟都在春日里焕发生机时,就更想外出,去感受外界变化了。这都是在特殊时期的正常反应。
疫情期间,不是绝对禁止外出,但从安全角度考虑,需要减少外出。那如何做到“居家开心宅”呢?
足不出户,不代表生活就是一潭死水。疫情期间,许多人都在开发自己的“小宇宙”,也许是多年未碰的画笔,也许是学做抖音里的凉皮,也许是终于可以停下忙碌陪孩子度过亲子时光……
总之,用自己喜欢的事去打发时间、自我成长,当你享受当下,这段特殊的时光就会成为特殊的回忆,春天也就从窗外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网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