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近日在俄乌冲突前线拍摄的俄坦克疑似遇袭后弹药殉爆导致炮塔被炸飞画面(如图)被西方媒体广泛传播。西方媒体认为,这暴露出俄式坦克存在致命缺陷,设计思路“不重视人员生命”。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表示,无极4平台网址西方媒体对此集中报道,本质并非是探讨坦克设计的技术问题,而是通过这种“认知战”,嘲笑和羞辱俄罗斯,打击外界对俄罗斯装备的信心。
视频显示,一辆不明型号的俄式坦克在道路附近遇袭。由于坦克内的弹药发生殉爆,炮塔被抛到数十米高的空中。由于这个视频正好清晰捕捉到坦克炮塔被炸飞的瞬间,场景颇为震撼,被广泛传播。实际上,俄乌双方装备的炮塔被炸飞并非个案。之前披露的照片显示,不少俄乌双方的T-64、T-72、T-80等坦克被毁后,炮塔被炸飞,有的炮塔还被震飞到五层楼的楼顶。而炮塔能飞多远,往往取决于车内所剩弹药的数量和种类。
在该视频流传之前,西方媒体就专门集中报道过俄式坦克“飞炮塔”现象。西方媒体将其称为“盒子里的杰克效应”。所谓盒子里的杰克,是一种盒子内装了小丑杰克的儿童玩具,一打开盒子小丑杰克就弹出。
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俄式坦克在被击穿后出现炮塔与车体分离的现象,技术上讲是因为位于车体内未进行隔舱化设计的弹药被引爆导致。从上世纪60年代的T-64坦克开始,俄式坦克使用俗称“旋转木马”的底盘装弹机,而且炮塔内也会见缝插针地布置弹药。上世纪70年代的T-72以及80年代的T-80都大致采用这种设计。T-90坦克多数是在T-72坦克的车体上升级,所以继承了这一特点。T-90M虽然在炮塔上使用了弹药隔舱,但没有取消底盘内的弹药。由于这些弹药采用开放式设计,一旦坦克被击穿,弹药相对容易被引爆。如果乘员未能及时逃离,易造成车毁人亡,且坦克基本无法修复。
自从坦克发明的那一天起,坦克内的弹药就是和人员混装在车体内的。二战后第三代主战坦克之所以开始注意弹药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开始广泛使用半可燃药筒,和以往坦克炮弹的铜制弹壳不同,无极4平台登录这种半可燃药筒除了金属底部以外都是易燃的,更容易导致殉爆。所以,一些国家的坦克采用弹药隔舱,弹药被引爆后,通过泄压板将殉爆冲击波引导到舱外,保证车内人员安全。此外,还通过安装高性能的灭火抑爆系统降低弹药殉爆的可能。
而俄式坦克的设计并非没有优点。张学峰表示,当初使用底盘式装弹机的出发点之一也是为了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因为弹药位于火线以下的坦克底盘中,降低了弹药被命中的概率。同时,这种设计使俄式坦克外形低矮、被弹面小,减少了整体被命中的概率。不过,随着火控技术、导弹制导技术的进步,仅靠低矮的外形,不足以保证不被命中。
张学峰认为,现在西方媒体集体炒作俄式坦克“飞炮塔”现象,无极4平台官网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并非讨论坦克技术,而是渲染俄罗斯坦克不注重防护,“不把人当人”。其实,在T-64、T-72、T-80坦克诞生的年代,大多数西方坦克同样是人和弹药混装。美国也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服役的M1系列主战坦克上才开始实现弹药隔舱化。之前的M60“巴顿”系列坦克,同样没有采取弹药隔舱化设计。论整体防护能力,还不如T-72系列坦克。法国实现弹药隔舱化设计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是上世纪90年代服役的。西方最早的三代坦克“豹-2”坦克车体内也存放部分弹药,尽管进行了隔舱化处理,但如果车体内弹药被命中,后果同样堪忧。而类似M1系列那种将所有弹药均置于炮塔尾舱的设计也存在缺陷,主要是尾舱容易被命中和击穿,其优势在于弹药引爆后,人员存活概率较大,坦克理论上可以被修复。但这些优势是理论上的,“如果西方坦克像俄罗斯坦克那样,被世界上各类先进反坦克武器挨个炸一遍,表现究竟如何恐怕有待观察。”而俄罗斯也在最新型的T-14坦克上采取了隔舱化设计。所以俄罗斯并非没有意识到弹药殉爆问题,主要是没有足够经费对现有坦克进行彻底改进。
网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