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周刊|一个村庄 两个专家 三个转变无极

 

无极4平台黑钱

  9月16日中午,无极4平台黑钱爆料在海拔1200米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涂市乡大林村300余亩辣椒基地里,两位汗湿衣背的蔬菜专家正与十多个头顶草帽的村民一道,有说有笑地忙着采摘“二荆条”辣椒。

  “这筷子长的大辣椒,是啷个种出来的?每棵树上结了这么多,怕是有上百个吧?”从钟岭村赶来务工的陈桂香对这里的辣椒长势羡慕不已:“你们这些蔬菜专家,真能干!

  一旁的村民李腊香则自豪地说道:“多亏了专家用专业技术说服了我们,彻底改变了山里人不种蔬菜的习惯,还让大家靠种植蔬菜实现脱贫致富。”

  令村民们佩服不已的两位专家,分别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研究员罗云米和陈磊。自从他俩2016年与大林村结缘后,就让这里历来不愿种植蔬菜的村民在“三个转变”中爱上了蔬菜种植。

  转变——从无到有

  大林村要发展高山错季蔬菜

  大林村村民为何不愿种蔬菜?

  “自古以来,无极4测速我们这里就没有种菜的习惯。大部分家庭吃菜基本上都是赶场天去买。”酉阳县农广校校长、大林村驻村第一书记田海龙坦言,大林村是一个贫困村。地处大山深处的高海拔地区,人们普遍认为大山里种不出蔬菜,只种植苞谷、红苕、洋芋等传统“三大坨”。后来,有小部分农户尝试过蔬菜种植,但又以产量过低、效益不高而失败。因此,村民渐渐放弃了蔬菜种植。

  也因此,蔬菜一度成为当地人礼尚往来的“最佳礼品”。田海龙向重庆日报记者举了个例子:“几年前,城里亲戚来到村里做客,都会背着一背篓蔬菜。一旦看到这样的礼品,主人家都欢喜得很!”

  那么,对于村民“高寒大山不出菜”的执念,两名蔬菜专家究竟是如何去改变的呢?

  2016年,重庆市农科院决定在全市实施“脱贫农业产业集成与示范”项目,选取城口县岚天乡三河村、石柱县沙子镇龙源村、酉阳县涂市乡大林村、巫溪县胜利乡果园村、彭水县岩东乡河坝村、武隆县鸭江镇双河源村等6个深度贫困村开展脱贫农业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其中,蔬菜花卉研究所罗云米被选派到大林村开展“高山蔬菜扶贫开发示范”,试图让蔬菜产业在这个高寒地区实现“从无到有”。

  “其实,只要过了技术这道关,高海拔地区的立体气候、无污染的土壤、空气和水等自然资源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错季高山生态蔬菜。”罗云米说,其实,导致大林村以往发展蔬菜产业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还在于品种选用不当、田间管理粗放、种植规模偏小、病虫防治不到位等问题,“但是,要改变村民根深蒂固‘以粮为本’的传统观念和粗放管理的种植习惯,太难了!”

  刚开始,罗云米和陈磊深入村中发动群众种蔬菜,并表示免费提供种子、农资和技术支持,可并没有人愿意跟着他们一起干。不过,他们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和村干部一道深入调研,结合当地的海拔、地形、土壤以及光温水等资源状况和产业发展现状,为全村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

  传统的高山蔬菜,无极4平台靠谱吗?大多以大白菜、莲花白和白萝卜等“三白”为主。而罗云米制定的蔬菜种植规划,则重点发展加鲜兼用辣椒、薄皮菜椒、60白菜、超脆甘蓝、燕白黄瓜、蜜本南瓜、紫色菜豆等高产高效蔬菜品种。

  这个时候,当地政府也为罗云米带来了好消息:主城退伍军人赵迎春愿意来村里投资,将流转300亩土地发展蔬菜产业。赵迎春表示,只要专家们愿意提供技术支持,他愿意免费拿出10亩土地让专家们开展蔬菜品种适应性和栽培比较试验。

  于是,在村民们的观望中,2017年夏,300亩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辣椒种植基地。赵迎春聘请了当地三十多名村民,长期在基地务工。在罗云米的试验田里,严格采用规范化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而其他的辣椒地,则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种植。这两种不同的种植方式,究竟能产生怎么的效果,村民们拭目以待。

  转变——从有到优

  专家调优了高山蔬菜种植结构

  “说得再好,不如干出实效。”罗云米说,大林村的蔬菜产业不仅有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还要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变。

  村民杨秀仟受聘专门负责试验田管理工作,每一个种植环节都必须按照专家们的要求去执行。他对重庆日报记者说:“专家们的种地技术好麻烦,我们太不习惯了!你看,要测土配方施肥、覆盖地膜、不准打农药、不准施用除草剂等,完全颠覆了我们传统的种植方式。”

  如栽培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直接在地面上满土栽培,而试验田要求深沟高厢、地膜覆盖,不仅要保水保肥,也要沥水排水;施肥环节,传统的方法就是播种或栽植前集中一次把蔬菜想要的肥料一次性下完,试验田则要求测土配方、分次施肥,以防治苗子徒长、植株早衰、延长采收期;田间管理环节,传统方法为任其随意长枝,而试验田则要求适当整枝把门椒以下的侧枝和叶子全部抹掉,减少养分消耗、提高坐果率、增加产量。

  罗云米的种植技术令村民们大不习惯,不过正是这样的不习惯令村民眼界大开。

  农闲时,罗云米与陈磊也不闲着,趁机召集村民轮番开展现场讲座,反复向大家灌输科学的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中,像辣椒漂浮育苗、轮作换茬、膜下滴管等前所未知的技术,让听课的村民们学得津津有味。

  当年秋天,大林村的辣椒基地喜迎丰收,一组测产数据令村民大吃一惊:传统的辣椒田亩产量为2500斤,每斤卖价1.2元。而试验田的辣椒亩产达4000多斤,由于条直果大,深受消费者欢迎,每斤售价高达2.0元,亩产值突破8000元。

  “谁说‘高海拔山地不出蔬菜’,原来只是我们不会种菜而已。”村民们奔走相告。村民佘荣祥等4兄弟还主动向罗云米拜师,想要成立公司发展短平快产业,种植20060白菜。

  罗云米爽快地收下了徒弟,并指导4人在村里干了件破天荒的大事——花50万元建起了两个联栋大棚用于60白菜的漂浮育苗,该方法不仅秧苗生育期短、秧苗质量好,还能有效防止根腐、茎基腐等土传性病害,特别适合缺水的山区推广应用。

  不久,专家们打造的高效示范样板,也令周春强、冉彪、冉春等村民按捺不住了,纷纷流转土地种起了高山蔬菜。到2018年,大林村的蔬菜面积达到了1200亩。

  转变——从低到高

  蔬菜产业让大林村收入大增

  随着罗云米与陈磊带的徒弟越来越多,大林村村民渐渐爱上了种植高山蔬菜,也纷纷依靠这项产业鼓起了自家的钱包。

  “我们的辣椒可从7月一直采到10月,目前进入了最佳采收期,平均每天可卖出10000多斤。粗略估计,今年我的300亩辣椒能卖150万元。”赵迎春高兴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最近,我每天请了二三十人摘辣椒,每个月仅发摘辣椒的工钱就要花五六万元。”

  村民王华仙在赵迎春的基地采了一个多月辣椒了,领到了3000多元工资。她决定来年向专家们学习辣椒种植技术:“以往我们种的辣椒,只有这里的一半长,产量也低得多。明年,我也种两三亩试一试,收入估计不比孩子们在外打工差。”

  去年,因学致贫的周春强开垦了50亩撂荒地,全部按专家教授的技术种上“60白菜”。期间,一旦遇到技术难题,他就直接给罗云米打电话、发微信,及时得到专家给出的解决办法。年底,周春强一算账, 50亩“60白菜”卖了40多万元,其中纯收入就有十多万元。

  “罗专家,幸好您及时微信指导,帮我解决了软腐病和褐斑病,让这季‘60白菜’保住了。我今年的20亩‘60白菜’,光这一茬纯收入就有3万多元。”在大林村罗家寨的“60白菜”采收现场,村民余荣发见罗云米来了,赶紧向罗云米汇报今年的丰收情况。

  “60白菜”在大林村形成规模了,经纪人李和也直接到地头来收菜了。“县里的人特别喜欢吃高山白菜,超市价格涨到了2.5元一斤。”李和说,最近一段时间,他每天要来大林村一趟,把2000多斤高山白菜拉进城。

  如今,大林村的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起来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来了,山区群众的经济收入也实现了“从低到高”的转变。

  “去年,大林村高山蔬菜年产值达360余万元,30多名贫困户在蔬菜基地务工赚了40余万元。”对此,罗云米颇为自豪地对重庆日报记者说道。


上一篇:北京市33项活动庆贺农民丰收节无极4平台靠谱吗
下一篇:渝北农村旧房整治 无极4测速让乡村宜居乡愁回荡

网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