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首航出征南极,无极4平台黑钱爆料与“雪龙”号破冰船一起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此次南极考察由来自105家单位的413人组成,这也是近三十年来我国南极考察规模最大的一次。
新京报讯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召开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日下午,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暨“雪龙2”号首航将从深圳启航。本次考察实施两船四站考察任务,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将与“雪龙”号破冰船一起“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新的格局。
此次南极考察除了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和完成大修再次出征的“雪龙”号,“雪鹰301”(AW169型)直升机和“南极2”号极地全地形车等“极地科考利器”也正式入列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据悉,本次考察将充分利用船舶、海冰、海洋、陆地、空中、考察站等平台,通过陆地-海洋-大气-冰架-生物多学科联合观测,实施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前期工程、开展业务化观监测、实施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完成基建收尾及站区环境整治以及常规保障、物资运输、工程建设、国际合作、宣传科普等工作。
亮点1
“雪龙2”号和“雪龙”号首次“双龙探极”
今天下午,无极4测速停靠在深圳蛇口邮轮母港码头的“雪龙2”号将先行出发,“雪龙”号则将于10月22日由上海出发。据悉,两船预计于11月下旬同时抵达南极中山站,这也将是“雪龙”号和“雪龙2”号的首次会面。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徐世杰介绍,在极地冰区,“雪龙2”号将利用强大的破冰能力为“雪龙”号开辟冰道,共同抵达中山站,并在中山站周边进行联合海洋考察,随后两艘船将根据各自的科考任务前往不同海域进行考察。“雪龙2”号将继续开展南大洋宇航员海综合考察和长城站考察,预计2020年3月下旬回国。“雪龙”号继续开展罗斯海和阿蒙森海工程和科考作业,后程回到戴维斯海、普里兹湾、中山站作业后回国,预计2020年4月中旬返回上海港。
“雪龙2”号诞生前,作为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已经服役了25年,先后执行了22次南极考察任务和9次北极考察任务。今年5月,“雪龙”号进入江南造船厂进行第3次大修,开展修理工程近400项。据悉,此次大修后,“雪龙”号船体结构得到全面修复和加强,动力设备得到全面维修和保养;通信导航设备也进行了优化,提升航行保障能力;科考方面,对科考设备开展维修保养,部分实验室设施进行了更新。
“雪龙2”号今年首航南极,意味着“雪龙”号告别“单兵作战”模式,“双龙探极”时代正式来临,极大地拓展我国南极考察的区域,提高极地科考效率。徐世杰表示,“双龙探极”今后也将成为我国南极考察的常态。
亮点2
“雪鹰301”满足最严民航适航安全标准
记者昨日在“雪龙2”号船上看到,“雪鹰301”直升机已经停在“雪龙2”号的停机坪上,无极4平台靠谱吗?不少登船参观的市民前来合影。
据悉,此次交付的“雪鹰301”(AW169型)直升机满足最新最严苛的民航适航安全标准,配备全集成数字触屏式玻璃座舱、自变速旋翼系统、左发动机APU模式等独创技术。“雪鹰301”(AW169型)直升机动力强劲、抗风能力极佳,专为船载任务设计了旋翼折叠系统及强风系留系统,配备了主起落架防陷雪橇和海上飞行必备的浮筒和救生筏,1.6米推拉门以及规整舒适的6.3立方米客舱空间可搭载最多10名乘客。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领队助理、“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透露,直升机到达南极区域后,如极地科考船在极地航行中遇到特别密集的浮冰区域,就可以出动直升机进行航道勘查,也就是所谓的“探冰”。此外,直升机还可以满足极地科考工作中人员空中通勤、货物吊运、冰山识别、野外考察以及空中救援等任务。
目前,我国极地考察已拥有“雪鹰12”直升机和“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雪鹰301”(AW169型)直升机的加入将极大提升极区环境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增强极地考察的后勤保障及运输能力。
亮点3
“南极2”号-41℃照常作业
除了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雪鹰301”(AW169型)直升机入列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由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贵州詹阳重工共同研发的“南极2”号极地全地形车也于近日交付,并奔赴南极助力南极科考。作为一款全天候的水陆两用多功能车,“南极2”号能在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的南极地区承担人员物资运输,濒海海域、冰盖、陆地探路、人员设备搜救脱困等任务。
据了解,“南极2”号的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实现100%国产化。与“南极1”号相比,“南极2”号还改造了底盘行走系统,提升低温性能和耐磨性能,能够在-41℃的极地气温下作业,并改善了车厢环境,让科考人员乘坐更舒适。
亮点4
抵达南大洋时“雪龙2”号将布放浮标
根据自然资源部批准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总体方案”,本次考察队由来自105家单位的413人组成,其中自然资源部属单位队员223人,其他部门或单位队员190人。这也是近三十年来我国南极考察规模最大的一次。
徐世杰介绍,此次南极考察将围绕南极气候变化和极地生态环境保护等课题,开展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罗斯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把海洋监测拓展到宇航员海和阿蒙森海,建立长期的海洋业务化观测。此外,将实施预测考察,除了常规科学考察,还将进行考察站环境方面的治理,同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环境管理,同时完成各站的机电项目,提高我国在南极考察活动的能力。
记者在“雪龙2”号船上看到,一个体积不小的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已经被安置在后甲板上。南半球西风带又称为“咆哮的40°”,常年盛行五六级的西风和四五米高的涌浪,7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全年各月都可达7-10天以上,也是进入南极必经的一道“鬼门关”。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将在“雪龙2”号到达南大洋时布放浮标,这也是我国第二次在南大洋海域布放浮标。据悉,未来我国将在南大洋西风带共布放6个浮标,应用于南大洋海域调查。
“雪龙2”号作为重要的海洋研究调查平台,本身也搭载了多项智能化的科考设备,来助力南极考察工作。位于船艉中部的冰区月池系统,就可以让科考仪器设备从船甲板直通海底,即便是100%海冰覆盖的海区也能进行采样作业。
同时,“雪龙2”号还配备有深水和中浅水多波束系统、深海浅地层剖面仪、水下全方位声呐等声学设备,满足海底精细化测量和渔业资源探测需求。第一、第二通用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低温实验室等 580余平米实验空间可根据航次任务进行灵活布置。
■ 现场
“雪龙2”号首次开放 1200名市民免费参观
新京报讯 昨日,“雪龙2”号在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面向公众开放,昨日全天和今天上午共发放1200个免费参观名额。今天下午,“雪龙2”号将首航出征南极。
船头和直升机前成为拍照热门地
记者昨日在“雪龙2”号船上看到,无论是驾驶室、实验室,还是科考队员的生活区域,都有许多市民在拍照和合影。受到市民欢迎的三个“打卡”地点,分别是有着大大的“雪龙2”标志的船头、船上会客厅内写有“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科考破冰船”及标志的大红色背景墙以及停靠在船上的“雪鹰301”直升机前。
在“雪龙2”号停靠的深圳蛇口邮轮母港码头上,一群身穿统一服装的小朋友引起了大家的围观。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他们是“组团”前来参观的四个家庭,“这次‘雪龙2’号能来到深圳非常难得,平时小朋友接触这些‘大国重器’的机会很少,这次就想着一定要带他们过来感受一下。”
市民按照预约时段分批次参观
本次开放活动采取前期报名预约形式,参观人员需按照预约时段分批次参观。昨日,“雪龙2”号安排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前来参观的市民讲解船上各个舱室的功能以及科考仪器的用途。记者在生活区看到,船上特意开放了一间科考队员的卧室供大家参观。“现在,科考队员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上下铺、独立卫生间,温馨整洁,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一位曾经历过船上生活的老年观众说。
昨日中午,记者在位于“雪龙2”号甲板6层的科考队员生活区域看到,一对老年夫妇正在开放的走廊区域拍照。老太太告诉记者,女儿在网上看到“雪龙2”号停靠深圳并开放参观的消息,就给老两口报了名。“我们活了70多年,第一次来到这么高科技的船上参观,感觉这一辈子都值了。”
在位于船尾的甲板上,一位妈妈正抱着孩子在向船上的科考队员询问船上一些科考设备的用途。“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就想着带宝宝来看看,给他科普一下这些‘高科技’。”被问及实地参观与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有何不同,她表示,一上船特别是看到船上的实验室和密集的科考仪器,还是非常感慨,“由衷地佩服国家科技的强大。”
新京报记者 吴娇颖
A10-A11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网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