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制坦克的神话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被打破的,从那时起苏/俄系坦克就从“世界最强”变成了“粗制劣造”的代名词,而苏制坦克本身也从北约的致命威胁变成了西方坦克手们“刷经验”的存在。
其实如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样,苏制坦克的“恶名”也不是仅仅靠一次失败就扣在脑袋上的;早在中东战争时期阿拉伯联军与以色列的屡次坦克战中,苏制坦克就已经暴露出火控系统低劣、人机工效差的缺点,尤其是苏制坦克那糟糕的火控系统,更是直接导致了戈兰高地“眼泪谷”的惨剧。
在“眼泪谷”战斗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叙利亚军队却被装备了优良火控系统的以色列坦克“痛宰”
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时就会发现,其实每一次苏联坦克在战斗结束之后,苏联官方都会派出数量庞大的调查团去摸清战斗的真相,对苏制坦克的每一次失利也都有公允的总结和评价,但是在接到了如此之多的事实之后,苏联人仍然坚持使用精度较差的火控系统,那就不是技术和体制的问题了,毕竟没人敢拿军队的胜利去冒险。其实真正造成这一问题的是苏联军队的作战思路和预设战场。
苏联红军的主要预设战场就是西欧大陆(至于登陆北美,苏联人从来就没考虑过),只要仔细观察地图就会发现,除了俄罗斯大平原,整个欧洲大陆的地形就是山脉和平原的交织,中间有着大量的丘陵地形;在这样的地形上坦克的直射距离一般不会超过1500米,所以在这样的战场条件下,用上“在2000米外就能精确打击目标”的火控系统在苏军看来纯属浪费资源;而如果战场上真的出现了需要远射的目标,就要交给本文的主角——炮射导弹去处理。
炮射导弹的成熟
一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火控系统成本大约占坦克整体成本的30%左右,像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这样的“全数字化”主战坦克,其火控系统与信息化系统的成本几乎占到了总成本的60%以上;所以对于和平时期就保有50000辆以上主战坦克的苏联而言,提升坦克火控系统的成本是根本负担不起的。所以要抵消西方坦克的火控优势就必须“另辟蹊径”。
在经历过单纯使用反坦克导弹的“可控火箭坦克”(详见《火箭坦克的历史(2)从无控走向可控》)的弯路之后,用主战坦克的主炮来发射反坦克导弹无疑就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1968年5月20日苏联部长会议决定研制一款可以用125毫米口径的D-81型(2A26型)滑膛坦克炮发射的炮射导弹系统,由于D-81要配备给当时苏联最新锐的T-64A型主战坦克,所以苏联装甲兵总局对导弹提出了极高的硬性要求:导弹必须能够装入自动装填机且全长不超过1000毫米、最大射程不低于4000米、破甲威力不低于700毫米、采用无线电指令控制、飞行速度不低于500米/秒。
根据以上要求,苏联精密机器设计局提出了“眼镜蛇”炮射导弹方案、苏联第617特种研究所提出了“斑蝰蛇”炮射导弹方案;两者同时在1968年11月获得立项,互为竞争方案、嬴者通吃。
1970年8月“眼镜蛇”炮射导弹研制成功(制导和控制系统仍在研制中),无极4平台报导在雅各宾国家靶场开始实验;总共发射了52发导弹,有47发发射成功、3发脱靶、2发失控,实验结果非常好。在1971年年底“眼镜蛇”就获得了“9M112M型反坦克导弹”的国家编号。
1972年苏联军工部门专门调拨了两辆447工程样车(T-64B的样车)供精密机器设计局实验导弹和制导以及控制系统,在经过数次改进和升级后,整套炮射导弹系统于1976年正式定型,并以9M112“眼镜蛇”炮射导弹系统的编号正式服役;而拖拖拉拉的“斑蝰蛇”导弹系统被终止发展。
9M112“眼镜蛇”炮射导弹系统由9M112M型反坦克导弹、8V387控制系统、9S461无线电制导系统以PO-900型红外跟踪系统四大部分组成。9M112M型反坦克导弹全重33.2公斤、最大飞行速度400米/秒、最大射程4000至5000米(根据制导系统不同而有所区别)、最大破甲厚度600至700毫米;另外“眼镜蛇”的制导系统能与1A33型火控系统连接,直接从1A33火控系统获取目标的火控参数,极大的简化了射手的发射流程也降低了成本(不需要在单独为炮射导弹研制一套火控系统)。
9M112“眼镜蛇”炮射导弹系统有三种攻击模式,分别是:正常攻击模式,用于攻击1000至4000米距离上的目标、超远程攻击模式,用于攻击4000米以外的目标、近程攻击模式,用于攻击1000米以内的目标。
“眼镜蛇”炮射导弹对4000米距离上的静止目标的单发命中率为95%、对4000米距离上时速不超过75公里/小时的运动目标单发命中率为80%,并且可以攻击4000米以内悬停高度不超过300米的直升机(但只能攻击悬停状态的直升机,不能攻击飞行状态的直升机)。再有导弹的发射状态也十分宽泛,坦克可以在时速不超过30公里/小时的行驶状态下发射导弹。
9M112“眼镜蛇”(北约代号AT-8“鸣禽”)炮射导弹系统的服役,使得苏军拥有了可以在4000米距离上精确打击敌方坦克的能力;而放眼1991年之前的北约集团,其哪怕是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也只能保证在3000米距离上主炮有50%左右的命中率,超过3000米的命中率就只能靠上帝的保佑了!严重缺乏远程打击能力的北约主战坦克,在面对装备了9M112的苏联坦克时,要不就是放烟幕撤退、要不就只能被动挨打。所以9M112“眼镜蛇”对于当时的北约而言简直就是开挂一般的存在。
9M112“眼镜蛇”炮射导弹系统装备了T-64B和T-80B两型主战坦克,是苏联第一种成熟可靠的炮射导弹系统。
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眼镜蛇”炮射导弹系统也有不少缺点:首先,9M112采用了无线电指令来控制导弹,但是当时的苏联并没有可靠的毫米波制导技术,所以9S461无线电制导系统使用了UHF波段,这就使得其控制波束极易被干扰;且不说敌方的干扰,只要超过15辆坦克在一块发射导弹,坦克的制导信号就会相互干扰。
其次,由于9M112M反坦克导弹要求必须能塞进自动装填机,所以9M112M采用了“两截式”设计,在发射时由炮长手动连接导弹的前后两个部分,连接完成后必须先通电以检测导弹是否连接好。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导弹的射速,增加了导弹出故障的机率;曾经出现过导弹发射后弹体分离的严重事故(解除保险且没有制导的导弹及其危险,有可能出现自己攻击自己的事故)。
PS:苏军条例规定坦克在发射炮射导弹时,主炮前方100米不得有人停留。有不少人说“这是因为9S461无线电制导系统的电磁辐射太强,怕辐射伤人”!这是错误的,因为9S461的辐射根本对人体没有伤害。这个规定真正的原因是——反坦克导弹的发动机喷口是在导弹的侧面,发射后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喷气面;这个喷气面里面的气流像刀子一样锋利,很容易就会伤人。
针对9M112“眼镜蛇”的缺陷,苏联的坦克设计师们绝不会坐视不理;1976年T-80的终极型号T-80U开始研制,由于T-80U对防护性能的要求极高,所以不能在像老式的T-80B那样在炮塔上开孔安装无线电制导装置。于是哈尔科夫设计局就委托苏联仪表制造设计局为T-80U设计一款采用激光指令制导的新型炮射反坦克导弹,9K119“反射”炮射导弹系统。
9K119“反射”炮射导弹系统由9M119(注意“9K119”是整个炮射导弹系统的名称,而9M119是导弹的名称)导弹、9S517制导系统、9S516红外跟踪系统、9S381控制系统四部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9M119炮射反坦克导弹。
9M119炮射反坦克导弹与前辈9M112相比有很大的进步:首先导弹由原来的两截组合式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个体,无需在装填时手动校准,可以以最高速度装填;同时也提高了导弹的安全性(不用在担心出现导弹分家的事故)。
其次,9M119炮射导弹采用了编码激光制导,极大的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同时也不会再像“眼镜蛇”那样出现“自己干扰自己”的问题,大幅度的提高了导弹的可靠性。
最后,9M119在保持飞行速度、最大射程以及破甲威力等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将重量减轻到了17.2公斤(不含9H949发射装置);这样不仅减轻了坦克手的负担,还增加了导弹的灵活性。
9M119(北约代号AT-11狙击手)炮射反坦克导弹的有效射程为400至5000米、炮口初速300米/秒、巡航速度400米/秒、最大破甲厚度700至800毫米,采用红外跟踪、编码激光制导。在4000米上对静止目标的单发命中率为98%、对4000米距离上时速不超过75公里/小时的运动目标单发命中率为82%,并且可以攻击4000米以内悬停高度不超过300米的直升机(也只能攻击悬停状态的直升机,不能攻击飞行状态的直升机)。另外坦克也可以在时速不超过30公里/小时的行驶状态下发射导弹。
9K119“反射”炮射导弹系统,无疑是苏联炮射导弹的巅峰之作,将威力大、射程远、高精度、高可靠以及操作简便集于一身,就算到了21世纪初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炮射导弹系统;唯一的缺点就是导弹的速度较慢,只有400米/秒;所以9M119的改进型9M119M炮射导弹就将导弹的巡航速度提高到了700米/秒,进一步压缩了敌人的反应时间。
至于装备T-72B的9K120“芦笛”炮射导弹系统其实与9K119“反射”炮射导弹系统一样,只不过由于T-72B的火控系统与T-80U有所区别,所以对制导和控制系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到80年代初期,苏联总共装备了超过3万辆的T-54/55和T-62系列主战坦克,另外还有3万多辆的T-54/55和T-62系列主战坦克处于封存状态;但是到了80年代这些老坦克无论在火力、装甲还是机动性上都已经落后于时代。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的提高这些老式坦克的作战能力成为了苏联陆军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最终在苏联坦克设计师的努力下,研制出了T-55M(也称T-55AM)和T-62M两型主战坦克。
这两型主战坦克最重要的改进之处就是加装了9K116“堡垒”炮射导弹系统(注意T-55M安装的是9K116-1“堡垒”,T-62M安装的是9K116-2“谢克纳斯”)。而9K116炮射导弹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9M117“通用炮射导弹”。
9M117“通用炮射导弹”(北约编号AT-10)的直径为100毫米,无极4平台靠谱吗?可通过加装不同的弹托和发射药筒以适应T-55、T-62以及BMP-3的主炮。
9M117“通用炮射导弹”其有效射程为100至4000米、巡航速度375米/秒、最大破甲厚度700毫米,采用红外跟踪、编码激光制导。在4000米上对静止目标的单发命中率为85%、对4000米距离上时速不超过75公里/小时的运动目标单发命中率为80%,并且可以攻击4000米以内悬停高度不超过300米的直升机。另外坦克也可以在时速不超过20公里/小时的行驶状态下发射导弹。
9M117“通用炮射导弹”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前提下,使苏联一众老式坦克拥有了能与西方主战坦克一战的能力,大幅度的提高了苏联坦克部队的作战实力。
西方81演习中的苏联坦克,想象一下面对5万多辆都能发射炮射导弹的坦克.......
总结
其实苏联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炮射导弹的原因就在于,苏联没有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去升级全部坦克的火控系统,所以采用了炮射导弹这一效费比最高的手段来提高苏联坦克的远射能力。根据苏联陆军的计划:一旦和北约开战所有装备炮射导弹的坦克将作为坦克营级单位的火力骨干(每个坦克营需要配备1至2个全部装备炮射导弹的坦克排),在4000米外就对敌方的坦克和反坦克导弹阵地发起攻击,有效的压制北约的远程火力,为普通坦克突破敌方防线创造机会。
但是,由于苏联过于强调保密,一直把炮射导弹当成“杀手锏”来用,所以在苏联时代基本没有出口炮射导弹,所以阿拉伯联军也好、傻大木也好,都是拿着根本不具备远射能力的“猴版”T系坦克去和装备精良的西方主战坦克对抗,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财政状况及其困难,也没有能力像苏联时代那样为部队“配齐”炮射导弹;于是乎T系坦克今天的“恶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差不多用了三期的时间和各位聊了一下苏联的火箭坦克发展史,无极4平台但是火箭坦克从来都不是苏联人的专利,西方同样也在发展火箭坦克,那么在下期我们就聊聊西方的火箭坦克发展史。
网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