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襄阳6月3日电 题:湖北南漳:又闻乡村“大喇叭”
作者 胡传林 朱贤 沈朝军
“各位乡亲,村民李某桂家有土鸡蛋出售,无极4怎么注册代理?张某权家有新鲜竹笋出售。另外,隔壁丁集泉水堰金银花种植基地有用工需求,采摘一斤金银花可得6元工钱……”
6月2日,记者来到湖北省南漳县九集镇良种场村采访时,沿途“大喇叭”正在播放着上述通知。穿行该镇几个村庄,到处都能听到这种熟悉的“大喇叭”:有正在传递两会精神,有正在播放寻物启事。
乡村“大喇叭”传递好声音
乡村“大喇叭”广播,俗称村村响,是将上级广播信号通过网络传至村广播室,再由远程智能无线广播系统向“大喇叭”传输,每一处“大喇叭”可以辐射方圆400米以上范围。
良种场村村支书朱涛介绍,该村无线广播设备建于2015年,最初只安装在村委会,居住偏僻一点的村民无法听到,基本都是转播各级电台广播。从今年起,该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尝试将“大喇叭”安装至田间地头、村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努力打通村级宣传“最后一公里”。目前,全村已安装好14组“大喇叭”,基本实现覆盖整个村庄,村民站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听到“大喇叭”传出的声音。
“留守在家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几乎不上网,不看微信,无极4荣耀怎么当代理?乡村大喇叭承担着连接村级党组织、村委会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朱涛说。
两年来,通过不断完善,良种场村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管理规章制度。播放内容为“三农”“民生”“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扶贫工作及惠民政策”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村民对广播内容要求越来越高,对长时间循环转播电台新闻越来越反感。”朱涛说,乡村“大喇叭”必须与时俱进,跟着村民的喜好走,不但要注重时效性、贴近性,更要讲究通俗性,必须适时将有关文件政策“翻译”成为村民听得懂的“地方话”。
展播“好儿媳”弘扬好家风
“百善孝为先,尊亲行孝传统的美德,永远值得人们尊重。下面跟大家分享我们本村的孝行事迹……”
6月2日下午6时,良种场村“大喇叭”准时开播,无极4平台代理一首时下非常流行的《点歌的人》打头后,紧接着进行的是良种场“好儿媳”事迹展播。
“在我们村二组,有这样一位孝顺媳妇的故事。她叫但唐连,从走进婆家以来,公公就是视力一级残疾。为了减少磕碰,她每天都要把饭菜盛好端给公公,一天三顿,一年365天,这已成了但唐连雷打不动的规矩。丈夫常年外出务工,家里的事情全靠她一人承担,她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吃苦耐劳,节衣缩食,不辞辛苦地照顾着公公和家庭,从没听她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节目结束时,播音员饱含深情地总结到:唐连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每位村民都能向她学习,做一个孝顺的人。
负责播音的是良种场村网格员官敏。她介绍,“好儿媳”栏目讲述的都是该村的真人真事,自开播以来,深受村民欢迎和好评,目前已经播出第五期了,全村正在形成一种敬老重孝的良好家风。
除此之外,歌曲串烧也是村民最喜欢的节目内容之一。官敏说,为了破解众口难调,他们早上播放红歌,中午播放民歌、傍晚播放流行潮歌。
直播“带货”激发新活力
为了吸引村民能够爱上“大喇叭”,在播放内容及播放形式上,村委会也是煞费苦心,精心编排。
疫情暴发时,该村每天分三个时间段统一播报抗疫新闻、防控举措等信息。随着复工复产推进,他们加大播报返工就业、招工信息等内容。眼下,网络销售成为主流,他们又开始尝试直播“带货”,帮老百姓销售自家生产的土鸡蛋以及新鲜农副土特产。夏收季节,不时插播禁止焚烧秸秆、防溺水、扫黄打非等警示类提醒。
“你别看在同一个村子,有的村民养猪,需要有卖土鸡蛋的信息。有的村民杀猪了,但自己又吃不完,通过‘大喇叭’一吆喝,很快被抢购一空。”朱涛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大喇叭”已经深入人心,村民找不到小孩、走失一只鸡或者一头牛,都要来求助“大喇叭”。
从6月1日起,该村开始邀请中小学生做客广播室,朗诵自己平时写的优秀作文或文学作品。
九集镇广电服务中心主任罗华表示,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的电子管有线“大喇叭”,如今依托“互联网+”广播“大喇叭”,将近乎消失的熟悉声音重新唤醒起来。他认为,乡村‘大喇叭’,能有效地将党的大政方针、国家的富民政策、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科学技术传到千家万户,还能让村民在文化知识潜移默化中孕育良好的村风民风。”
罗华介绍,以良种场村为试点,全镇已有13个村今年一共安装了700多套大喇叭,实现了村户全覆盖,成为乡村一道亮丽风景线。良种村“大喇叭”的播音模式,为全镇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下一步,他们将通过技术更新、模式创新进行完善,赋予乡村“大喇叭”新活力。
网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