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作为一个房产中介,热播剧《安家》里的房似锦这个形象身上似乎也颇多槽点。
这些女性形象受到的非议,多少带出当下不少都市剧、职场剧的一种通病:貌似一个又一个地顶着“大女主”的帽子,但除了明星演员的卡司比较大外,还真没见到什么值得称道的人物形象。从《我的前半生》开始热闹至今的女性人物塑造,让我们特别疑惑:这些屡屡遭群嘲的女性形象,特别是以女强人形象闪亮登场的人物塑造究竟能不能站住脚?
成也“人设”,败也“人设”
现在许多电视剧在人物塑造上,不是考虑人物的丰富性,而是仅凭一个“人设”在打天下,这是人物扁平化的主要成因。
人设,是影视剧编剧发展到今天诞生的新名词。这个名词蛮滑稽的。原本,它只是剧本写作环节的一个案头称谓,即“人物设计”,是创作前期做人物预设和描摹的,编剧和导演据此来展开并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无极4最大总代并无新意可言。“人设”是对这道古已有之的工序的简称,只不过这么一简好像把人物塑造的功能也一并给简了。
譬如说《安家》中的房似锦,《欢乐颂》里的安迪、《完美关系》中的斯黛拉的“人设”就是“女强人”“职场精英”“事业达人”,她们的基本“标配”似乎永远是外表精致气场大,逢凶化吉易如反掌,至于情感婚姻么,身边总有与之相配的霸道总裁们一路紧紧相随。于是,审美疲劳了的我们,在追剧过程中就免不了有那么个连带动作——边看边怼。这怪不了观众,扁平化的人物,往往是从至高点开始,缺乏变化和成长,就像歌唱者一直在唱高音,好听不了。
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一书中,曾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为三种类型,即共性人物、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共性人物是无所谓个性特征的,甚至大都没有名字,叫警察、媒婆,流浪汉就行。叙事作品中一般都有这样的人物,只不过他们基本成不了主角。扁平人物往往是作者某个意念的化身,如吝啬鬼阿巴贡、黑旋风李逵、及时雨宋江,这些为人们熟知的人物各自风光,成为某种不可替代的标签与“指代”,这点从人物的绰号可见一斑。圆形人物应该是人物塑造的最高境界了,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祥林嫂、阿Q就是其中的经典代表。在他们身上,我们不仅感受到人物鲜明的个性色彩,甚至蕴含着某种隐秘的唯一特质,他们起伏多变的成长经历与丰富的内心世界构成的命运交响,无极4总代理散发出经久不息的独特艺术魅力。
回过头再来看,我们荧屏“女王们”的扁平化是不是都有点相似?她们常常是以“花瓶”+“战斗机”的模式,排着队袅袅婷婷地出现,华丽丽地完成职场争霸和情感玛丽苏的双重任务。
其实在影视剧创作中,究竟是故事为先还是人物为王,这个命题历来是有争议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后来,先哲亚里士多德下了判定,他说故事是第一位的,而人物是第二位的。且不论这个亘古的争论孰是孰非,我们起码在自古希腊开始的叙事作品中,发现了几乎所有的经典艺术形象都是自带光环的。甚至,这些艺术形象越往后越脱离了依附于他们存在的故事,成为了具有某种独特意义的象征性符号。无论是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还是贾宝玉与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
前些年,有种说法很是流行,那就是“故事为王”。后来,编剧们一起努力,大家比着讲故事,眼看故事是越编越精彩,情节更是光怪陆离。然而,能让观众惦记和喜爱的陆文婷、刘慧芳们却踪影难寻了。于是,我们再次回过头打量,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一直在那儿: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为观众长时间津津乐道,成功的人物塑造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毕竟,故事好编而人物难觅。
网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