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起,无极4最大总代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长高艳杰带领一批学生开启厦大归侨口述历史项目,对厦门的东南亚归侨口述历史进行抢救性挖掘和研究。“参与项目的学生都是00后。没想到,年轻的00后们因此与侨结缘,与归侨老人们产生了神奇的交集。”高艳杰说。
留下关于归侨的印记
“2019年冬天的一堂课后,高艳杰老师告诉我们,他了解到厦门有一群印尼老归侨,他们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的发展紧密交织,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抢救性口述史采访,留下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同学们一听特别兴奋,几乎全班都想报名参与。”23岁的梁倩玉清晰记得自己与归侨口述历史项目结缘的情景。
3年多前,梁倩玉是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对那时的她来说,华侨华人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群体,为数不多的接触是逢年过节作为学生代表去看望学院的退休老教师,其中不少是东南亚归侨。
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东南亚和华侨华人研究机构。
“学校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在这里读书的学生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华侨、了解华侨,更好地研究并传承华侨历史文化,是我的一份责任。而且,在厦门生活着一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东南亚回国的归侨,他们经历了早年东南亚局势的动荡变迁,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发展,如今大多处于高龄。他们的人生故事不应随着时间推移而被遗忘,我们应当在历史中留下他们的印记。”高艳杰说,怀着这样使命感,他带着一群00后学生,开启了归侨口述历史项目。
从搜集历史资料、学习口述史访谈方法,到确立访谈名单与问题,再到采访归侨、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实际工作中的困难比00后们想象的更多。
“我们访谈的第一批印尼归侨大多讲闽南话或粤语,口音浓重。而且他们普遍年事已高,身体不是很好。有的老人坐在轮椅上,说话断断续续,我们只能半跪在轮椅边,凑近了与老人交流。老人们很欢迎我们,也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这让我更深切地意识到采录这群归侨的口述资料是多么紧迫。”23岁的石宇韬同梁倩玉一样,是参与归侨口述历史项目的首批学生之一。来自侨乡广西防城港的他,凭借会说粤语的优势,在2020年冬天至2021年夏天,采访了近20位印尼老归侨,并在之后和同学们整理校对了20余万字的文稿。
“尽管我从小在侨乡长大,但过去很少关注华侨华人这个群体。归侨口述历史项目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走近华侨华人,并对侨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石宇韬说。
网友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