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商业化过程之中,无极4登录 除了监管为“不可为”划清红线,企业也需明确“不应为”的边界,“不作恶”本应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所在。
全文2889字,阅读约需5.5分钟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脸识别”被越来越多的场景采用,解锁、购物、打卡、门禁、买房……进公园人脸识别,进售楼处被人脸识别,滥用人脸识别侵犯个人隐私是近期的社会热议话题,也引起社会广泛焦虑。近日,南京多家售楼处被责令要求拆除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这在全国尚属首例。随即,天津立法杜绝信用信息场景下滥用人脸识别技术。那么,在人脸识别时代,我们到底要不要说“不”?
文/沸雪(财经评论人)编辑 陈莉 校对 李铭
在技术商业化过程之中,除了监管为“不可为”划清红线,无极4官网 企业也需明确“不应为”的边界,“不作恶”本应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所在。
人工智能技术的蝴蝶效应,正在从科幻讨论变为现实争议。作为AI技术的最典型应用,人脸识别持续成为争议的风口。
一面是技术的不断突飞猛进:作为一项前沿技术,人脸识别被用于安防、交通等领域,效果立竿见影,如今已经在支付转账、实名登记、解锁解密等场景中广泛应用,人们也确实享受着人脸识别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
但另一面,越来越多的摄像头被安装在各种场景中,关于技术正在被滥用的质疑越来越多:从售楼处到办公室,当连考勤打卡也需要通过钉钉之类办公软件“人脸识别”的时候,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如何保护我们的脸,如何保护人脸背后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已经成为了技术成熟落地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所在。
由于人脸识别技术在此前属于新兴技术,无极4怎么样? 在其应用初期拥有一定的探索“真空期”也是情有可原。只是,当人脸识别在当下已经足够成熟到可以低成本快速复制之时,及时的标准制定和立法规制就显得迫切起来。
好在立法的进程已经在不断提速。今年1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还制定了《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行业自律公约(试行)》。在公约中,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表示,会员单位应建立人脸信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今年10月,个人信息保护正式立法,旨在规范平台擅自收集用户数据等行为。近日,天津更是公示率先立法禁止人脸识别的滥用,各个地方也在跟进规范人脸识别的法制步伐。
当前,美国多个州市已经颁布明确禁令,禁止执法部门、政府机构使用人脸识别和监控技术。欧盟在今年年初就在草拟3到5年内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计划。现在,中国也加入了“限制”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队列。
可以看到的是,强化对个人信息收集的立法监管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接下来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无论是行政监管还是立法约束,毕竟相对于当下即时变幻的市场风云来说是滞后的。法律的力量,其实已经是社会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在这道防火墙之前,作为技术应用的第一道把关人,更需要的是企业在技术面前的人本敬畏和对技术的应用边界保持警醒。
毕竟,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如何使用技术才是技术应用风险的主要来源。在数字时代,人脸识别与验证指纹、签名等方式相比更加便捷,但人们为这种便捷所付出的代价,不应是隐私泄露和个人权利被侵犯。
因此,在技术商业化过程之中,除了监管为“不可为”划清红线,企业也需明确“不应为”的边界,“不作恶”本应是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所在。事实上,对人脸识别的争议已在全球多国出现,处于风口浪尖的科技巨头首当其冲。此前,IBM主动放弃人脸识别业务,宣布将不再提供、开发或研究任何人脸识别和人脸分析软件;微软则在去年删除了其最大的公开人脸识别数据库。
据此前央视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7%,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天量的市场所在。
网友回应